今天由人民日报海外版带来“中国氢能产业发展走上“快车道””。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中国将氢能定位为国家能源系统的重要部分。为此,中国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使用氢能的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达到约5万辆、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20万吨/年的目标,并将在公交车和物流等领域普及氢燃料电池车。中国还提出,在氢能领域推动国际合作,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西班牙《阿贝赛报》网站报道称,绿色氢能正得到世界各大经济体越来越多关注,中国也加入这个浪潮,寻求转变能源模式,将发展氢能作为重点。
氢能是21世纪极具发展前景的二次能源,因具有重量轻、导热性强、发热值高、清洁低碳、可回收利用等多重特性而备受青睐,在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应用潜力巨大。
中国在氢能领域已取得多方面进展:首先,氢气产能稳步提高。当前,中国年制氢产量约3300万吨,其中,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的约1200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在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其二,氢能技术持续发展。中国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和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在长距离输送氢气技术方面获得突破。其三,氢能应用领域逐步扩大。中国已在部分区域实现燃料电池汽车小规模示范应用,成为国际公认的最有可能率先实现氢燃料电池和氢能汽车产业化的国家之一。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14979辆,居全球第三。其四,加氢站网点建设正在铺开。到2022年年底,中国已建成加氢站310座,居世界第一。其五,氢能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汇集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
近年来,中国着力布局氢能产业,为氢能技术与产业链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要求,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加快氢能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探索在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规模化应用。《“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开展规模化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和推进化工、煤矿、交通等重点领域绿氢替代。《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氢能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除一系列顶层设计,各地方政府已累计发布70余项相关配套政策,共同构建起涵盖科技创新、应用示范、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各环节的氢能综合发展体系。
全球绿色氢能合作空间广阔,中国始终积极融入全球氢能产业链供应链,加强与各国在技术创新、绿色氢能贸易、标准规则等方面的开放合作。近年来,中国氢能联盟积极开展中欧联合产业研究,促进共建中欧“一带一路”绿氢贸易走廊,共同推动中欧氢能产业绿色发展。不久前,国家能源集团还与法国电力集团签署扩展合作协议,规划在江苏东台共同建设“风光氢储”绿色能源协同融合的海上综合智慧能源岛示范项目,总规划装机150万千瓦,并将积极达成第三方市场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具体合作投资机会。2022年12月,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联合苏州市人民政府及多家企业,发起设立中欧氢能技术创新中心,专注于中欧氢能产业研究、人才培养、装备技术展示和孵化等工作。
中国氢能联盟预测,2026-2035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5万亿元。未来,引导氢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系统构建支撑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体系,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水平,着力打造产业创新支撑平台,推动建设氢能专业人才队伍,积极开展氢能技术创新国际合作;二是统筹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制氢设施,稳步构建储运体系,统筹规划加氢网络;三是稳步推进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有序推进交通领域示范应用,积极开展储能领域示范应用,合理布局发电领域多元应用,逐步探索工业领域替代应用;四是加快完善氢能发展政策和制度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氢能政策体系,建立完善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加强全链条安全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