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由中国汽车报带来“2021国内汽车业十大新闻”。
编前:2021年的中国汽车产业可谓是纷繁复杂、喜忧参半。喜的是,这一年,汽车行业拨云见日,产销量持续增长,新能源汽车更是一路狂奔;这一年,自主品牌市占率一路上扬,屡创历史纪录,一扫过去阴霾。忧的是,这一年,汽车企业经历了疫情常态化后的多重考验,“缺芯少电”贯穿全年,给供应链安全敲响警钟;这一年,“双碳”成为关键词,车企也在摸索如何减碳,如何应对“碳壁垒”。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外行”加入,或造车,或“牵手”,新旧势力既积极合作,又暗自较劲,蓬勃发展的汽车行业探索着更多的可能性。产业的快速发展也让问题迅速暴露,政策之手正在强力纠偏,引导产业回归到健康发展轨道。回望复杂多变的2021年,本报梳理出了汽车行业十大新闻,它们是产业发展一个时期的缩影,也是这段历史的有力见证。
1“缺芯少电”贯穿全年供给不足致“提车难”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称,2021年,我国车市预计将实现3%的正增长,这与去年底、今年初对车市4%的预测略有差距,而这个差距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缺芯少电”带来的供给不足。2021年,受芯片供应持续紧张、镍钴锂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造成动力电池供应不足等因素影响,我国汽车产业时隔多年再次出现供给不足。受此影响,汽车产销量都弱于预期,企业正常的生产节奏受限。有分析认为,“缺芯少电”大约减少200万辆汽车产销量。传导到市场端,供给不足的出现,不但让往年车市降价促销不见踪影,而且还出现较大范围的“提车难”。新车交付日期普遍延长,甚至一些紧俏车型加价提车现象卷土重来,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体验。同时,为了缓解芯片供应紧张带来的交付困难,有些车企推出“减配交车”的政策,这成为下半年车市的一道另类风景。“缺芯少电”给汽车行业带来困扰的同时,有关管理部门开始介入,希望能用宏观调控的方式缓解供应紧张问题。但直至年底,“缺芯少电”的问题仍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甚至有持续至明年的趋势。“缺芯少电”在2021年的持续发酵给中国汽车供应链的安全敲响了警钟,促使各方开始重视构建安全可控的供应链,并加强核心关键零部件技术的研发。
2“双碳”成年度关键词车企积极迎接碳达峰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交易正式开始,我国碳交易市场开始运转。汽车行业作为碳排放大户,面临的“双碳”任务也越来越紧迫。虽然汽车行业尚未被纳入全国碳排放交易中,但如何实现“双碳”目标,降低碳排放,甚至抓住低碳化发展机会,加快行业、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已经成为行业当前关注的焦点。目前,“双碳”目标成为企业研究制定发展规划、研发新产品必须考虑的因素,在各类业内外会议中,“双碳”目标也成为核心议题。从上半年车企集体呼吁,要尽快制定汽车行业“双碳”时间表和路线图,到下半年车企纷纷公布企业“双碳”达标时间表,“双碳”成为本年度汽车行业的热词。为了更好地完成减碳任务,汽车企业围绕节能减排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在产品端,积极研发各种低能耗产品的同时,也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使用;在生产端,积极降低企业日常运转中的碳排放,让绿色制造成为企业生产管理要义;在市场端,各类绿色产品成为市场主角,在企业推动下成为消费热点;在使用端,消费者也在积极接纳节能产品,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双碳”目标成为影响汽车行业、企业发展的重要议题,车企也在通过各种措施积极谋求转型,向绿色发展方向迈进。
3新能源汽车一路狂奔300万辆提振行业信心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2.3万辆和299万辆,同比均增长1.7倍。产量300万辆的突破,标志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终于实现了由政策推动向市场拉动的转变,而走通市场化发展之路正是一个新兴产业的生命力所在。过去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策的推动,尤其是财政补贴的推出,不仅直接加快了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也极大地促进了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不过,补贴政策在助力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如骗补、补贴依赖症等后遗症,这也是2019年下半年至2020年上半年补贴大幅退坡后,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下滑的重要原因。不过,这几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性能、产品质量、消费认知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驱动的力量正在形成,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300万辆就是一个有力印证。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百花齐放,新老车企同台竞技,给行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曾经规划中遥不可及的目标如今正逐步实现,不仅给企业吃下了定心丸,也让各方看到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的生命力。产销量突破300万辆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迈出的一大步,也奠定了我国在世界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领先地位。
4小米引领造车新热潮“头部”新势力月销破万辆
“新新造车势力”,这是业内对以小米为代表的新一批跨界造车成员的昵称。今年以来,小米、百度、苹果等科技公司纷纷下场造车,场外的OPPO、字节、快手也都跃跃欲试,可以说,从年初到年尾,跨界造车从未间断。以小米为代表的这一批跨界造车成员的加入,给新能源汽车发展注入了更多新鲜元素。首先,这批造车新势力不再是“PPT造车”,而是携先进技术入局,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注入了新技术、新实力;其次,这批跨界造车者普遍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而非为赚快钱而来,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带来了稳定力量;再次,这些跨界造车企业本身所处的行业亦是高新技术领域,企业本身普遍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而它们仍选择跨界造车,充分证明新能源汽车强大的生命力;最后,这些跨界造车者的加入,将持续提升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热度。就在小米等新一批造车新势力加入之际,最早一批的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已经用销量印证了跨界造车的可行性。蔚来、理想、小鹏今年下半年先后跨入月销万辆俱乐部,彰显它们竞争力的同时,也让外行跨界造车有了更多的底气。头部新势力企业集体放量的同时,也为汽车行业带来了轻资产代工生产模式、直营+网络订购的销售模式、用户为中心的售后服务模式等新理念、新生态。
5为数据安全立法为产业安全护航
特斯拉“刹车门”事件发生后,车辆数据安全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5月底,国家网信办就《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集意见,意在将智能网联汽车数据纳入规范管理。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正式施行,汽车数据安全有了法律保障。随着法律法规的推出,不少跨国车企也积极响应,特斯拉、宝马、戴姆勒等车企纷纷表示将在中国建立数据中心,以实现数据存储本土化。当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不断深化,汽车便不再只是简单的出行工具,而是变成移动数据终端,随之而来的就出现了数据安全问题。过去一段时间,数据安全管理已经成为汽车行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但因为没有法律法规可依,相关安全风险防控杂乱无章,甚至出现一些漏洞,为行业发展埋下隐患。有些企业甚至未意识到数据安全的重要性,更谈不上数据安全管理。汽车数据安全不仅关系出行安全,也关乎汽车产业安全。《数据安全法》的发布,不仅从法律法规层面为汽车数据安全提供了基础依据,也为行业管理提供了基础框架。更为重要的是,在数据安全法律法规层面,我国得以和国际接轨,平等对话,确保了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国际话语权,为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6重型车国六标准实施商用车节能减排加速
继轻型车国六排放标准实施,今年,重型车也开始全面实施国六排放标准。与国五标准相比,重型车国六标准要求进一步加严,氮氧化物和颗粒物限值分别降低77%和67%。受国六排放标准全面实施的影响,重型车市场销量出现了明显下滑,这在今年下半年表现最为明显。数据显示,1~11月,我国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429.3万辆和442.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9.1%和5.3%,降幅比1~10月均扩大2.8个百分点,重型车市场正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其实,在轻型车国六排放标准切换过程中也出现了市场的波动,有的企业因技术储备不足等原因被淘汰出局,但这是汽车技术快速发展过程中市场竞争下必然会出现的优胜劣汰,长远来看,有利于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今年重型车国六排放标准的全面实施,行业不可避免地也要经历阵痛期。有些车企或许会出现技术储备不足、产品切换不及时等问题。但也应该看到,在市场压力下,一众车企也开始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商用车节能减排的速度开始加快,而这也正是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商用车行业发展的重点。无论是“双碳”目标要求,还是行业发展需求,商用车都必须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步伐,此轮排放标准的切换,或将提前诱发重型车行业的转型升级。
7滴滴遭反垄断调查出行平台争分蛋糕
今年的出行市场出现了群雄激战的纷争局面,而这一切始于滴滴遭遇的反垄断调查。今年以来,围绕滴滴出行产生了各种非议,无论是高抽成,还是数据泄露、违规在美上市,都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而这一切都源于这家中国最大的出行服务平台在出行市场涉嫌垄断。数据显示,通过几年的快速扩张,滴滴已经成为中国出行市场的霸主。其在网约车市场份额一度达到84.87%,滴滴之外所有其他玩家的总和不及滴滴三分之一。而滴滴称霸之后的一些垄断行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消费者甚至出行从业者的利益,也不利于出行行业的健康发展。且滴滴垄断行为不仅发生在出行领域,甚至已经延伸到充电服务等与出行相关的产业链上下游。一家独大之后,各方对滴滴的投诉不断增加,在今年国家加大对平台企业反垄断监管的背景下,滴滴也难逃被调查的命运。虽然针对滴滴的反垄断调查尚没有最终定论,但在监管部门强有力的监管下,滴滴在出行市场一家独大、垄断行为必然难以为继。在此背景下,出行服务领域开始出现新一轮的市场纷争。曹操出行、美团等各出行平台纷纷进场争夺市场份额的同时,也带来出行领域的变革,给创新服务以土壤,促进出行行业向更健康的方向迈进。
8自主品牌市占率一路上扬从历史最低点重回巅峰
数据显示,至今年1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已经连续8个月保持正增长。11月,市场份额更是上升了5.2个百分点,达到46.6%,来到历史最高点。在“缺芯少电”等供给不足和疫情等各种外部因素影响下,自主品牌仍能在过去近一年的时间内实现销量持续正增长,充分彰显了自主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去年6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占率进入“至暗时刻”,一度下滑至33.5%。不过,自2020年6月之后,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开始慢慢回升,复苏态势逐渐显现。今年以来,除3月以外,自主品牌月度市场份额均高于40%,整体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分析原因,还在于自主品牌本身竞争力的提升。近年来,自主品牌汽车的外观设计、产品质量以及性能等不断提高,充分满足了国内汽车消费需求。更难能可贵的是,自主品牌竞争力的提升,是集体行动的结果。这些年,自主品牌普遍寻求向上发展,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尤其是头部自主车企的强势表现,更是助推中国品牌销量的快速增长。另外,自主品牌在全球的竞争力也在逐步提升,这从今年汽车出口数据可见一斑。不过,自主品牌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际国内市场严峻的竞争形势,以及自主品牌在供应链、产业链方面存在的不足。
9管理政策松绑皮卡终获“正名”
今年10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批准包含《多用途货车通用技术条件》(下称《条件》)在内的多项国家标准。作为我国第一部定义皮卡车型的标准,《条件》的正式出炉不仅是皮卡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象征,更引导整个市场走向“皮卡乘用化”新阶段,这背后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一直以来,皮卡的货车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这一细分市场的发展。最近几年,皮卡从纯粹的货车逐渐向宜商宜家的多用途车型过渡,乘用化属性凸显,如果继续将皮卡单纯地划归为货车,已明显不符合时代需求,也制约了皮卡行业的健康发展,皮卡迫切需要得到“正名”。《条件》实施后,皮卡在管理上无标准可依的情况会得到根本性改善,政策制定与执行层面也将更加准确。未来,在《条件》的要求下,皮卡行业的发展将纳入规范化管理,产品质量也将得到提升,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需要注意的是,《条件》为皮卡“正名”只是皮卡行业健康发展的第一步,目前,皮卡在大多数城市仍受限,要想真正迈向市场化发展还需更多城市给予宽松条件。在皮卡正规化管理方面,还需要管理机构联合行业、企业一起探索可行化道路。
10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行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关于启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的通知》的发布,让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应用进入了快车道。通知要求北上广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组织实施,加快形成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这也意味着,北京市、上海市和广东省报送的城市群启动实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正式获批。一直以来,燃料电池汽车虽然在节能减排等方面具有很强的技术优势,不少地方也在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一些储备,但由于相关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到可以大规模市场化应用的阶段,所以这一行业一直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状态。自我国确定将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实施“以奖代补”的扶持政策之后,以城市群为单位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应用就被寄予厚望,各方翘首期盼示范工作的落地。3个示范城市群的获批,最终拉开了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大幕。按照通知要求,在示范应用过程中,车辆应用、关键零部件产业化、氢能供应等各环节都将被纳入考核范畴,而考核无疑将加快车辆的应用步伐,实现产业向技术不断成熟、市场化运营机制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燃料电池汽车行业步入发展快车道。